封德彝:在历史浪潮中起伏的唐初重臣
发布时间:2025-07-04 11:09:57来源:
封德彝,生于公元 568 年,卒于 627 年 7 月 18 日,名伦,字德彝,世人多以其字称呼。他出身于渤海封氏这一显赫世家,乃北齐太子太保封隆之之孙,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绣之子,在隋唐交替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。
初露锋芒与杨素结缘
开皇十年(590 年),内史令杨素率军征讨江南叛乱,封德彝被征辟为行军记室,就此踏上仕途。一次,杨素召见封德彝,途中封德彝不慎坠入水中,获救后,他换好衣服便去见杨素,对落水之事只字不提。杨素问起,他表示这是私事,不足为道。此举让杨素大为赞赏,认为他沉稳可靠,遂将堂妹嫁给他。此后,杨素在营造仁寿宫时,表奏封德彝出任土木监。杨素因宫殿建造奢华遭隋文帝斥责,惶恐不安,封德彝却劝其不必担忧,断言独孤皇后定会降恩,果不其然。凭借杨素的赏识与举荐,开皇十五年(595 年),封德彝被擢升为内史舍人 。
隋朝末年的政治投机
大业年间,内史侍郎虞世基获隋炀帝杨广赏识,总揽政务,但其能力有限,举措常有失当。封德彝见状,暗中依附虞世基,为其出谋划策。他让虞世基谄媚隋炀帝,扣留忤逆圣意的奏表,实行严刑峻法,打压贤能之士。在封德彝的 “辅佐” 下,虞世基恩宠日盛,隋朝国政却每况愈下,加速了隋朝的衰败。大业十四年(618 年),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,令封德彝数落隋炀帝罪过,隋炀帝斥责其身为士人竟如此行事,封德彝羞愧而退。之后,他被宇文化及任命为内史令。随着宇文化及势力渐弱,封德彝暗中与宇文士及交好,并前往济北运粮,以观望局势 。
归唐后的起伏仕途
武德二年(619 年),宇文化及兵败被杀,封德彝与宇文士及投降唐朝。唐高祖李渊因其为隋朝旧臣且谄媚不忠,对其严词斥责并打算罢官遣返。关键时刻,封德彝向唐高祖进献秘策,成功扭转局面,不仅未被罢黜,反而被拜为内史舍人,后升任内史侍郎兼内史令 。
武德三年(620 年),封德彝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,在军事参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当时两军相持不下,唐高祖有意撤军,封德彝回朝陈说形势,认为王世充势力虽广却内部牵制、已计穷力竭,此时撤军将使其势力再度整合,日后更难铲除,应趁其衰弱一举破敌。唐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。武德四年(621 年),李世民平定洛阳凯旋,封德彝因功被封为平原县公,兼任天策府司马 。
武德五年(622 年),面对突厥入侵太原又求亲的局面,群臣大多主张求和,封德彝却认为突厥轻视唐朝才敢入侵,应集中兵力击破,获胜后再言和,方能恩威并施,否则日后突厥还会来犯。唐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。
武德六年(623 年),封德彝兼任检校吏部尚书,他对官员职能极为熟悉,在任上颇受赞誉。武德八年(625 年),他进封为道国公(《新唐书》记载为赵国公),后改封密国公,还升任中书令 。
武德九年(626 年),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,封德彝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。他与尚书左仆射萧瑀商议政事时,表面赞同,在皇帝面前却常提出相反主张,导致二人不和 。
身后争议
贞观元年(627 年),封德彝在尚书省突然发病,唐太宗亲自探视,并命人用御辇送其回家,不久后,封德彝病逝,享年六十岁。唐太宗为此辍朝三日,追赠司空,谥号为明 。
然而,封德彝生前虽受礼遇,却在暗中搞政治投机。他在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,一方面向李世民进献对付李建成的计策,另一方面又力劝唐高祖不要改立李世民为太子,还私下劝李建成对李世民下手。这些隐秘之事在其死后多年才被揭露。贞观十七年(643 年),治书侍御史唐临弹劾封德彝生前的奸诈行为,唐太宗命大臣讨论,最终剥夺其司空之职,削除封邑,改谥号为缪 。
封德彝一生智识过人,凭借自身才能在不同政治势力间周旋,在隋唐两朝都身居高位。但他过于投机取巧、揣摩迎合上位者的行事风格,使其在历史上留下了颇具争议的形象。 他在隋朝加速其衰败,在唐朝虽有建言献策之功,却因政治立场不坚定,落得死后身败名裂的结局,其经历也成为后世对政治人物复杂多面性探讨的典型案例 。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